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宁城文化

宁城文化

关键词:宁城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艺家广告
  • 电 话:13384762826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ningcheng.ccoo.cn/
  • 感谢 86710943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4830

    已有2网友参与纠错

宁城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。经学界考证,老哈河上游是古东胡人的腹地,其实际意义上的首都当建在甸子镇黑城一带,加之春秋两汉时期的北方重镇右北平郡置于此,故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;尤其作为辽中晚期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的辽中京,又座落在我县大明,且被金元两代沿用,先后兴盛近400年之久,宁城大地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,我县应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大县,研究、发掘这些历史文化,具有独特的本土优势。但是,由于各方面的原因,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,我县目前还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。优势资源不能转化为生产力,是捧着金碗要饭吃。因此,深入开展历史文化研究,对于宣传宁城,发展宁城,振兴宁城极具现实意义。

    笔者以为,开展历史文化的研究,我县应着重从山川地理和人文资源两个方面展开。

   关于山川地理方面:

    1、名水。

    土河  即老哈河,是我县境内最为重要的一条河流。此河在春秋时期被称为“乌侯秦水”,隋唐时称“土护真河”,五代后被称为“土河”或“涂河”,明时称“老哈沐沦”,清时简称老哈河或老河。老河两岸气候温和,土质肥沃,地势平坦,极宜人类居住,许多学者认为,老哈河上游的宁城一带为古“紫蒙之野”,还有人认为,老哈河发源地之一的黑里河川是东胡腹地,更是契丹发祥之地。老哈河贯穿我县大部分地区,是我们的母亲河,展开对老哈河的研究,意义十分重大。

热水温泉,清早期见于史料,称作“巴尔汉汤泉”,康熙帝曾驻跸并沐浴。内阁中书、翰林院侍讲学士高士奇有诗作《驻跸巴尔汉之汤泉》记述之。

     2、名山。

     马盂山  为辽代名山。《辽史、地理志》记载,“相传有神人乘白马由马盂山泛土河而来,有天女驾青牛车,由平地松林沿黄河而下,至木叶山,二水合流,相遇为配偶,生八子。其后,族属渐盛,分为八部。”宋使王沂公曾记载,至富谷馆,“正东望马盂山,多禽兽林木”;欧阳修有诗“古北岭口踏新雪,马盂山西看落霞”。富谷馆在与我县甸子镇十家隔河相望的平泉县五十家子高家沟门,在富谷馆遗址东望,为我县甸子镇大黑石村的大尖山,应为辽之马盂山。余曾撰有《马盂山考》一文,还应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。

    七金山  辽中京北部群山,今多称九头山。《辽史、地理志》载,“大定府有七金山、马盂山……”;《热河志》载,“七金山在大宁县北十五里,东西长十里,南北广五里。辽时建三学寺于中”;《方與纪要》载,“七金山……中多长松,一望郁然”。库莫奚人曾建奚王避暑庄、野香亭于七金山,辽建有三学寺,现存遗址。

    唱叫山  《元一统志》载,“唱叫山在大宁县东北30里”,又有宋人说,“山在中京东微北,自中京过小河,唱叫山”,后人对此山位置有争议,值得研究。

    有福山《承德府志》载在大宁县西北30里,以其在福德之地,故名。为今一肯中草帽子山。

    盘龙山《承德府志》载,在大宁县东南10里。今称包古鲁梁。

    摩云山《承德府志》载,在大宁县西南30里,相传常有云气覆其巅,故名。应为我县必斯营子与石佛交界的一带群山,具体位置有待考证。

    福峰山  古称香台山或烽台山,有昊天寺、罔极寺,有石窟5个,山顶有“望儿城”。清时称福峰山、阿圭山。周围有烽火台,为西汉军事要塞。

    3、古城  主要为辽中京古城和黑城即西汉右北平,虽有多人开展研究,仍有许多未尽之处,需进一步加以探索,此外,还有几处规模较小的古城遗址可资研究

    4、古驿站  辽时古驿站,我县有数个分布,但其具体位置仍有待考究,如长兴馆、通天河馆等。

    5、古墓葬  主要集中在甸子镇喇嘛洞村的萧氏家族墓葬群,由于金代的大规模挖掘和后世的盗掘,虽已所剩无几,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,内蒙古考古研究所仍清理挖掘出十余座萧氏墓,出土墓志七方,颇具研究价值。

    6、寺庙  宁城寺庙遍布,较为著名的有辽三学寺、镇国寺、昊天寺等。据史料记载,辽中京城内外共有寺庙达30余处。此外,还有清代寺庙法轮寺等。

    7、古长城  我县分布有西汉长城遗址多处,烽燧多处。

   关于人文资源方面

    一是开展对先人喾、契等在宁的活动研究。宁城一带为古“紫蒙之野”,《十六国春秋。前燕录》记载,“昔高辛氏游于海滨,留少子厌越居于北夷,邑于紫蒙之野”。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帝喾,厌越是契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记载“紫蒙在营州(今朝阳)西北”,应在我县一带。

    二是开展对西汉时期李广、霍去病等名将在宁活动的研究。西汉王朝在公元前124年、121年、119年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战役都是从右北平出兵,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。

    三是开展对曹操北征乌桓时在宁活动的研究。西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,曹操率子曹植、谋士郭嘉及名将张辽、许褚、徐晃等远征乌桓,因正值阴雨连绵,道路泥泞,沿海大道无法行军,采纳田畴的建议,从无终(今蓟县)西上,过卢龙(今喜峰口)向北,直达右北平郡治平刚(今甸子镇黑城)。又从右北平直捣乌桓腹地柳城(今朝阳),大破之。

    四是开展对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时在宁活动的研究。唐贞观19年,即公元645年,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时,曾驻跸奚王牙帐,奚首领率部从征。

    五是开展对库莫奚人在宁活动的研究。唐代初期,北方草原地区的奚、契丹等少数民族正在兴起,尤其是奚人正处在强盛阶段。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,唐王朝实行羁縻政策,设立都督府以辖之。奚人牙帐(即首都)建在辽中京已无异议,但都督府所在、奚与霫的关系、奚人的下落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。

    六是开展对辽、金、元时期宁城发生的重大事件的研究,包括访辽宋使如欧阳修、苏颂、苏辙、刘敞、王珪,金人赵秉文等人的行踪诗文等。

    七是开展宁王朱权在宁活动的研究。明洪武24年,即公元1391年,为加强对北部边疆的统治,朱元璋封其十七子朱权为宁献王,镇守大宁,王府即辽中京遗址内的“紫禁城”,公元1399年,宁王被燕王朱檪劫持入关。他在宁实际驻守近六年时间。

    八是开展清康熙皇帝两次来宁活动的研究。清康熙帝于康熙16年、20年两次来宁巡视、狩猎,留有诗词行纪可资研究。

    九是开展喀喇沁蒙古部在宁的研究;

以上是笔者的一孔之见,且仅为点题,旨在抛砖引玉,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与研究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2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其他本地文化信息
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